创业创新、协同制造、现代农业、智慧能源、普惠金融、益民服务……国务院近日发布的《关于积极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和7方面保障支撑措施,提出了发展目标。此举不仅意味着明晰了我国“互联网+”战略的方向,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提质增效升级道路上,“互联网+”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。
今年两会上,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“互联网+”概念后,如何实施“互联网+”战略就一直备受关注,此次国务院出台推进“互联网+”行动的纲领性文件,首次明确了我国如何在信息社会顺应世界“互联网+”发展趋势,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,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,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,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,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。
从这份国家的“互联网+”行动中可以看出,一个重要的热点和焦点在于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,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。这也就意味着,在中国经济提升质量和效益方面,可以充分借助“互联网+”的优势和特点,完成生产制造领域的转型升级,加速中国制造和服务的“质量+”。
用“互联网+”加速中国制造和服务的“质量+”,标准是先行军和基础保障,这也是此次国家“互联网+”行动中专门提出的一项保障支持,即加快制定融合标准。按照共性先立、急用先行的原则,引导工业互联网、智能电网、智慧城市等领域基础共性标准、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及推广。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工控系统、智能专用装备、智能仪表、智能家居、车联网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工作。不断完善“互联网+”融合标准体系,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,增强在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、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和国际电信联盟(ITU)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。
提质增效,标准先行,作为生产领域质量的准绳和阀门,标准不仅能够起到规则的作用,也能起到节拍器的作用,调节制造提质升级,借助“互联网+”带来产业增长契机和推动产业提质升级,就首先要抓住标准这个“牛鼻子”,以标准为基础和突破口,完成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双重布局,不仅夯实了“互联网+”对产业发展的基础,也能够抢占产业竞争的话语权。
用“互联网+”加速中国制造和服务的“质量+”,协同制造是主力军和方向。国务院的“互联网+”行动也重点提出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,提升制造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,加强产业链协作,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。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,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,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。就是希望借助“互联网+”来完成中国制造的加法。
毫无疑问,“智造”是“互联网+”加速中国制造“质量+”的重点与突破口,也是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“智造”转型升级的方向。最近就有媒体报道称,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。中国市场去年的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54%,机器人显示出明确的增长迹象。这标志着中国在制造业方面表现出产业转型的特征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在此次我国“互联网+”行动中,从“互联网+”现代农业、“互联网+”益民服务、“互联网+”电子商务等重点行动,到加快制定融合标准、完善信用支撑体系等多个保障措施,都需要质检总局参与负责,也再次说明再“互联网+”加速中国制造与服务的“质量+”行动中,质检部门大有可为。